新定位有充分依據
國務院給快遞業的新定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現代化先導性產業。”關鍵詞是現代服務業的先導性產業。
這個定位有充分的依據。首先,快遞業務收入超過了郵政業務收入,2014年占郵政業業務總收入3203.2億元的63.8%,今后比重還會提高。其次,快遞業持續多年的增速都遠高于GDP年增速的數倍并將繼續保持。第三,快遞業聯動多業發展,不僅城市電商,還與農村電商、跨境電商,快遞業與制造業、新型城鎮化等的融合發展勢不可擋。第四,快遞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大,它一手連著生產,一手連著生活,遍布城鄉,進入千家萬戶,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改善民生,未來的帶動作用將更多。第五,快遞業政策的制定與協調,不只涉及郵政部門,更有發改委、交通運輸、商務、公安、工信、財稅、一關三檢等多部門,協調、落實政策具有了全方位的特點。
所以,快遞業已經超越了傳統郵政業以郵政普遍服務為宗旨和提供基本公共產品的格局,從過去郵政業附屬物或“店小二”的邊緣性地位,躍升為對全局具有影響力的戰略性產業地位。是國民經濟新的支柱,新經濟動力源之一,現代服務業的先導性、領軍性產業。這就是快遞業新定位的重大意義。
快遞業新目標鼓舞人心《意見》明確了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是快遞業“十三五”發展的路線圖。到2020年,快遞市場規模要穩居世界首位,快遞年業務量達到500億件,年業務收入達到8000億元;要求快遞業的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國內重點城市間實現48小時送達,國際快遞服務通達范圍更廣、速度更快,寄遞服務產品體系更加豐富;快遞業的綜合效益要更加顯著,年均新增就業崗位約20萬個,全年支撐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日均服務用戶2.7億人次以上,有效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快遞企業的實力要明顯增強,快遞企業自主航空運輸能力大幅提升,建設一批輻射國內外的航空快遞貨運樞紐,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干快遞企業;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快遞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絡。
新定位倒逼政府加快改革
面對快遞業的新定位、新任務,確實需要管理者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國家郵政局領導要求各級郵政管理部門要把認識統一到國務院的《意見》上來,這是新形勢下貫徹好《意見》,創新快遞業管理與服務的重要前提條件。
新的定位需要認識上的新境界與監管的新思路。一要從“我管你服從”的傳統管理思路向服務導向轉變。過去郵政壟斷的舊體制決定了打壓非郵政快遞的思維方式。政企分開后郵政監管體制有了重大變革,但部分管理者頭腦中“快遞歸我管,必須聽我話”的舊式思維依然有市場,妨礙著快遞業的管理創新。現在應當重新審視快遞業的定位與作用,尊重快遞業超越傳統郵政業的現實,歡迎已成長為現代服務業領軍產業的快遞業歷史新地位。
二要從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想快遞業之所想,急快遞業之所急,千方百計去解決問題。當前,特別要加快簡政放權,落實降低快遞企業行政成本的各項具體措施。例如《意見》提出探索對快遞企業實行同一工商登記機關管轄范圍內“一照多址”模式,簡化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程序,精簡企業分支管機構、末端網點備案手續等改革舉措,這方面的管理現狀已成為制約快遞業規模化、網絡化發展的嚴重瓶頸,解決了馬上就能減少快遞企業的行政管理費用和時間成本,讓企業有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去抓市場,改進服務質量。
三要加大政策協調力度。落實《意見》需要多部門和地方上的配合,快遞主管部門對上應主動協調各部委,對下積極協調地方政府,發揮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共同推動政策落實。例如,缺少資金擴大再生產是現在快遞企業的主要困難。對此,國務院提出五大支持措施的第一條、第五條都是解決資金的。第一條鼓勵向市場融資,第五條要求政府渠道扶持,加強財稅、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就需要引導、協調。再如《意見》提出推動快遞“上車上船上機”的鏈接工程,也需要與鐵路、航空、水運管理部門協調。目前我國九成快件靠汽車運輸,如果1000公里以上的快件干線運輸和物流節點城市間的大批量貨物以鐵路快運為主,航空次之;短途和市內配送以汽車運輸為主;沿海沿江發揮水運快件的優勢,將形成較理想的運輸組合,有利于低碳環保,顯著降低快遞成本。進而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提高全國物流運行的整體效率。
四要統籌安排。《意見》的內容非常豐富。落實需要集中全行業的智慧,遠近結合、統籌安排。緊急的要快辦;分步走的,要廣泛聽取意見,充分準備。例如規劃的制定與銜接、郵政法規的修改等。今后還會有新情況發生,定政策要從“關門”變“開門”,充分聽取、吸收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意見,使政策措施更符合實際,提高操作性。
五要懲罰嚴明。需要根據新的政績觀改進考核機制。對于積極作為的部門和優秀公務員要獎勵,對不作為、亂作為的部門和責任人要懲罰,激發管理隊伍的積極性,勵精圖治,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與公信力。
新目標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意見》對快遞業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對市場主體重大的倒逼機制。是挑戰,更是機遇。到2020年快遞業務量要達到500億件,將是2014年139.6億件的3.5倍;業務收入達到8000億元將是2014年2045.5億元的4倍,意味著今后五年的年均增幅要保持高位。而快遞業的現狀是資金短缺、服務質量不高、半數企業微利甚至虧損,整體大而不強。兩者的反差巨大。實現新目標需要快遞企業付出極大的努力,必須盡快明確方向、理清思路、加快轉型升級。
一是向深度廣度拓展市場。要以“互聯網 快遞”為方向,實施“三向”(向下、向西、向外)戰略。首先是繼續與電商的深度結合。快遞業與電商密不可分,目前業務量的70%來自電商,業務增長快、社會影響大。但也有兩個困擾。一個是與網購的價格機制沒有理順,快遞費被普遍壓低,快遞企業付出很多,卻不賺錢,長久下去將影響快遞業的積極性,反之也會影響網購市場發展。另一個是消費型網購的物流費用目前僅占社會物流總額的小頭,而工業品物流總額占到社會物流總額的九成。未來快遞業需要加快理順與網購的價格機制,把電商物流做得更大;另一方面,加快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等的多業融合,才會在更多領域影響物流市場的規模與水平。
二是倒逼快遞企業改革。解決快遞小企業過多、大中型企業不強、無序競爭嚴重的問題,既需要政府提高快遞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分類指導,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更需要現有企業能夠抓住“十三五”的戰略機遇期,主動調整,自強筋骨。快遞小企業或者抱團取暖,或者加入大中型企業,告別單打獨斗,減少無序競爭;大中型企業通過資源整合、兼并重組、戰略合作、多元化經營等途徑做優做強做大。將會有較多企業擺脫單一快遞業務和勞動密集型的困境,向資本、技術加勞動密集型的綜合物流企業轉型,提質增效,顯著提高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力,大小企業合作共生,為實現新時期的新目標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