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導航 |
|
 |
|
|
* 新聞資訊 |
|
快遞,攻城略地莫忘練內功
深圳市暢豐物流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4-01-24 |
行業洗牌,小快遞生存難 “上個禮拜接到郵管局的電話,問揚中匯強快遞是否有存件,若有存件希望我們能代替收發貨。”21日,揚中市天天快遞經理吳加根告訴記者,“匯強快遞”是當地快遞小品牌,剛剛停業。他代理過六七個品牌,其中“聞達”“一目”“一統”等已消失。“市場越來越不好做!”他感慨。 但統計數字并不支持他的感受。國內快遞業務近年迅猛增長,2010年快遞日最高處理量1000萬件,2013年已達6500萬件。今年快遞業務量預計將達128億件,同比增長40%。 這兩年,快遞業幾大巨頭,憑借密布全國的網絡,包機甚至自購飛機運送,在市場上攻城略地。吳加根說,快遞業正在加快洗牌,小品牌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今后很可能只剩幾個大品牌。揚中“匯強快遞”原先就一個人負責,業務量很小。 “微利時代”,生存靠做大 19日,家住南京市太平花園的黃女士網購一臺相機,賣家送三腳架等若干相機配件。20日上午,從上海發貨的相機就送到了,但包裹中沒有三腳架。“三腳架是另外一家快遞公司送貨。”賣家在電話中說,那家公司送三腳架,每筆單子快遞費便宜2元。 競爭激烈的快遞市場提供更低的價格,業內人士稱快遞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2007年的國家定價是,500克以內的特快專遞20元。但現在一般都是8-10元,有些“淘寶件”甚至只有5元。我省快遞企業已有600多家,在競爭激烈的快遞市場中,只有業務量做大,才能生存下來。 “現在一單業務,只能賺到幾毛錢。”申通快遞南通孩兒巷北路分部負責人劉永正說,一個普通單價格是8元,刨去運輸成本、投遞員人工成本,還有門面房租、水電費,能掙的錢所剩無幾。 據省郵政管理局統計,2013年前11個月全省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量同比增長55.5%;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27.3億元,同比增長36.3%。業務收入的增幅比業務量的增幅低近20個百分點。這兩組數字的背后是很多企業賠本賺吆喝。 低價競爭,“最后100米”沒人送 快,更快些,這是消費者的要求,更關乎快遞公司和快遞員自身利益。有時一味圖快,難免“蘿卜快了不洗泥”。 家住南京市龍江小區的黃帆上周網購一把吉他,遲遲收不到包裹,查詢網上記錄,顯示的物流狀態是“已簽收”。打電話查詢,快遞員說,包裹前幾天就丟在小區傳達室。快遞過程的“最后100米”不如人意,是當前快遞業的一大弊病,而其“病根”可從低價競爭中找到端倪。 吳加根介紹,在揚中,一個熟練的快遞員一天能送120單左右,但規范送件只能送100票。規范送件,公司要多雇人手,而快遞員的單件費用也要提高,而這對已經“微利”的快遞公司來說,難以承受。大多數快遞公司將包裹直接扔在小區傳達室。 粗放經營,服務質量難保證 按業內行情,理論上一單快遞能賺1.5元,但因為很多快遞員達不到公司的考核標準,只能拿到1.3元。不能達標,原因是不能按公司總部要求的標準投遞。分公司“不聽話”與快遞業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有關。 劉永正是一名承包商,他從申通公司承包孩兒巷這一片區的快遞業務。申通、韻達、中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在南通都采用服務外包,承包商們完全自負盈虧。正是靠著“承包”、“加盟”等方式,快遞業巨頭的網點迅速鋪開,但這種方式在標準化管理和服務質量上,暴露出天生的不足。 與包裹不能送達個人手中相比,個人信息安全,是快遞客戶更加關注的問題。“去年起,鎮江市區所有快遞公司的所有快遞面單,都必須由保密局統一銷毀,以避免泄露客戶信息。”鎮江市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負責人曾處長說。 其實,很多公司也都有快遞單“統一保存”“統一銷毀”的規定,但管理上不如人意,讓這一規定常常大打折扣。 不同于其他公司,順豐快遞一直堅持直營模式,以保證服務質量。順豐快遞南通分公司公共事務經理陸忠保說,直營網絡便于公司管理,制度執行力更強,但由此也造成順豐價格更高。 對消費者來說,包裹安全送到,個人信息不泄密都是基本要求。當下快遞業的洗牌中,快遞企業只有練好內功,提升自身管理和服務水平,才能贏得市場和長久健康發展。 |
|
|
|
|